|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通渭小曲

通渭小曲

关键词:小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通渭在线
  • 电 话:
  • 网 址:
  • 感谢 qqid4849242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77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简介  通渭小曲是流行于通渭地方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小曲"即西北地区群众所喜爱的"眉户"或"迷胡子戏",因其有别于秦腔大戏而得名。眉户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山西诸省区,是个地方剧种,它是民间流行的各种民调小调的集合集,最适于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历史渊源

  通渭小曲是“小曲”的一种,小曲起源于陕西省的眉县、户县,这里曾是牧歌、樵歌、情歌的发源地,拼合起来就不难理解"眉户"的来由了。又因其深扎根于西北民间,群众听着着迷,感到"迷胡"(即舒坦),也称其为"迷胡";古时候还称其为"清曲",意为不经化妆,不用"行头"能在家庭院落或地摊"清唱"。
  春秋战国时,今陕西为郑、秦的辖地,故有"郑声"的遗韵和"秦风"的传承。因"郑声"多为表达男女相爱和悲欢离合的"桑间"、"濮上"之音,曲调缠绵绯恻、如泣如诉,
  "小曲 "中还折射着宋元杂剧中的许多词牌和曲牌的影子,如"风落怨"、"打枣杆"、"迭落金钱"、"越(月)调"等曲调。"小曲"还有由"弹词"演变而来的踪迹,如清代毛奇龄《西河词话》"所谓弹词者,以故事编为韵语,有白有曲,可以弹唱者也"。故通渭一带称唱"小曲"为"弹唱",称擅长于"小曲"的民间艺人为"弹唱家"或"弹唱手","弹唱"为演唱眉户小曲的古称和简称。
  通渭小曲在明代已经非常盛行,因当时陕、陇(即今甘肃、青海、宁夏)为一省建置,明代陕西进士康海和王九思善歌弹,工词曲,有剧作行世(按:此二进士同为通渭进士、曾任开封知府的王瓒撰书墓志铭)。康王二人均仕途不得志,志同道合,名重当时,对关陇地区的戏曲有重大的贡献,民间还有关于他们二人组织戏班的传说 ,他们的影响所及,对眉户小曲的形成与发展,不无关系。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有一首赞颂陇戏曲同行的诗作:"秦中弟子最聪明,何用偏教陇上声。半拍未成声先绝,可怜白头为多情"。由此可见当时关陇地区戏曲的盛行与影响。
  清代是戏曲发展的盛世,"小曲"也不例外,通渭的小曲也发展成熟于这一时期,小曲剧目中就有反映清代道光前后社会生活的词句,如《张连卖布》、《看女》中有反对吸食鸦片的唱词,《皇姑出嫁》反映的是清朝顺治年间的历史故事等。民国年间,通渭县马营镇有专门演唱小曲的业余团体,秦腔艺人大都会唱小曲。有的甚至祖孙几代都是有名的小曲 弹唱家。

“小曲”与“眉户”

  “小曲”是“眉户”的另一种名称。它常以“地滩”的方式活动,与大戏相比规模较小,故其名曰“小曲”。而“通渭小曲”是在原“眉户”的基础上发展和变异的产物。
  “眉户”是民间流行的各种民间小调的集合体。它最适合于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虽然说它流行于陕、甘、宁、青和山西、湖北一带,但它的胜地是太白山麓的两个地方——眉县和户县,那里正是牧歌、樵歌、情歌的发源地。拼合起来就不难理解“眉户”的来由了。因为它流行普遍,老百姓谁也能哼几句“眉户”,念几句曲子,所以也有叫“曲子”戏的。

“眉户”传入通渭的途径

  “眉户“传入通渭的途径据老艺人讲,主要有三个:一是通渭地处甘肃中部,缀连于古丝绸之路,汉唐以来,东路商家沿着丝绸之路相继而来,于城关、马营等地经商旅居,将东部文化带到了这里;二是历史上曾几次从山西等地向外移民。据拷,通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山西大树槐的子孙后代,继承它的文化就成为天经地义;三是相传光绪三年(1877)关中大饥,依*农村为基地的“眉户”艺人,遭遇到严重的打击,不得已纷纷外逃,将中西路的曲子带了出去,其中的部分也落户到通渭这块宝地。
  外来文化的传入对当地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不无关系。随着“眉户”腔体的流入,不仅慢慢改变着通渭民间文化活动的形式,即使是内容也赋予了新的生命。从此,“小曲”以“清唱”的方式在通渭全境广为流传。

“通渭小曲”的形成与发展

  通渭不愧人杰地灵。“小曲”音乐在通渭的发展不仅造就了几代民间老艺人的成型,同样,也正是这些老艺人丰富和发展了通渭小曲,他们把原有的“清唱”伴奏逐渐改造成了另一种表演形式——舞台伴奏,从此增添了当地民间文化活动新的色彩。清中叶,秦腔尚未流传到通渭之前和秦腔传入到通渭的初级阶段,小曲音乐就以舞台伴奏的形式经常活动在“庙会”舞台上,后来随着秦腔的蓬勃兴起,老艺人在一台戏中往往将秦腔音乐和小曲音乐联缀使用,把秦腔唱腔和小曲唱腔交互运用,他们把这种不同腔体并用的唱法叫做“风搅雪”。
  清嘉庆年代以后,随着秦腔唱腔及伴奏音乐的日趋丰富和完善,秦腔艺人不再运用两种腔体并用的唱法,而是用秦腔代替了多年来“庙会”上的小曲音乐。小曲也从此回到了它原有的存在形式——清唱。但是小曲作为一种民间曲艺,受众群体极大,具有玩强的生命力,至今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喜庆之余,在庭院、地滩、村落里活动的主要文化娱乐内容,它带着百姓生活的真切感,久唱不衰,百听不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
  漫漫的发展历程,使它在不断汲取当地民歌营养的同时,无论在音乐旋律,节奏变化,还是速度减缓与强弱改变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渐渐具备了自己的地域特色,成为今天的“通渭小曲”。

通渭小曲的基本概况

内容

  “通渭小曲”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曲调、曲牌和剧本。
  曲调
  “通渭小曲”曲调很丰富,据民间艺人讲大概有一百多个,20世纪60年代,文化馆就组织专业人员开始了对通渭小曲的搜集与整理,现已搜集,整理出来的曲调有90个(现存录音和曲谱)主要以“背宫”、“五更鸟”、“岗调”、“紧述”、“慢述”、“五京子”等曲调为代表,这些曲调的搜集与整理,不仅凝聚着许多文化工作者的汗水与心血,而且为今天通渭小曲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了雄厚基础。
  曲牌
  现已搜集、整理的曲牌音乐有20个。主要以“柳青”、“大红袍”、“满天星”、“金钱”等曲为代表,它主要是用来连接曲调的过渡性音乐片段。在清唱前也用来作为开场白、引子。
  剧本
  “通渭小曲”的演唱脚本内容极为丰富,突出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忠厚、老实善良的百姓本质和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有些也借用神话传说,用浪漫的手法来寄托劳动人民的向往和志向。现以整理成册的剧本有72本,据不完全考证,有一百多出演唱剧目流传在民间,其内容广泛、趣味性极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泼辣的语言、浓郁的泥土香味、一应寓于其中,深受群众的欢迎。它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结晶,灌注着劳动人民的心血,是一部民间文学作品集。
  其作品名称主要有《卖水》、《闹书馆》、《明月楼》、《顶砖》、《全家宝贵》、《杏元和番》、《刺目劝学》、《王祥卧冰》、《兄妹观灯》等72个剧本。

活动周期

  长期以来,每当传统佳节,在通渭农村耍社火是文化活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听“小曲”、唱“小曲”更是社火中最主要的内容。人们弹唱小曲,表演秧歌、展示他们的文化技艺、宣泄他们的富足之情。
  由于小曲本身的喜庆成分,经过了多年的演变,已不再局限于仅仅是传统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内容,更重要的是已发展成为人们每逢大小节日,老人高寿、小孩百岁,甚至是茶余饭后、田间地头、下雪下雨时的精神食粮,喜好小曲的人们总愿意请几个“唱把式”和“弹拉家”美美地乐上一番。
  有时几个人拥炉而坐,伴随着通渭罐罐茶特有的清香,边喝边唱;有时几个人在暖烘烘的热炕上,围着炕桌,吃着小菜,饮着烈酒弹唱小曲、曲尽人醉,躺仰待旦。
  马营镇更是通渭小曲的摇篮,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五月初五,六月初一等,每逢庙会,小曲表演成了马营人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演唱队之间得以同场竞技的难得机会,互相比试,互相示强,互不服弱,听者看者围而不哄、挤而不乱。其热闹程度,名为小曲,实为大戏,喧宾夺主,实在难得。

相关器具

  弦索
  “通渭小曲”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板胡、二胡、笛子、扬琴。这些通称为弦索。其中主乐器为三弦,三弦有“平”、“关”、“当”、“越”四种弹法,平弦为5'15,关弦为5'14,当弦为2'5'2,越弦为1'5'1。越弦最为常用,其次为关弦。
  板胡:主要有反调板胡和平调板胡。反调为15弦,平调为5'2弦,两个板胡同时可进行演奏,效果会更好。
  二胡:二胡为5'2弦。
  笛子:笛子筒音为5,定调为F调或E调。
  击乐: 击乐用四片瓦和磬碗两种。
  四片瓦:两手分执,一拍二敲和一板四敲混合使用,右手敲前半拍,左手敲后半拍,有时一手连敲,有如“滚锤”的效果。
  磬碗:一拍一敲,起着掌握节奏的作用,当一曲结束时,常常用连敲以示曲终。
 

通渭小曲-通渭小曲的基本特色

  “通渭小曲”作为民间曲艺,其源远流长,有着辉煌的经历并独具特色。

演出形式方便灵活

  五、六人即可,十多人不限,常在“庭院”、“村落”以自娱自乐为主,方言演唱。

曲调繁多,娓娓动听

  “通渭小曲”的曲调到底有多少,很难统计。根据目前搜集、整理的情况,已经整理成形的有90个,娓娓动听。脚本故事情节浅显(多表现劳动人民生活)、表演风格缠绵悱恻、百听不厌、百看不烦、感染力很强,使人喜怒哀乐随兴而发。

具有“套曲”特征

  一个完整的唱本,从“月调”、“背宫”入韵,然后以“紧述”、“岗调”等曲达到高潮,再以“落背宫”进入尾声,用“月尾”收曲。中间根据情节、唱词,配上与之相适应的曲调,并且用曲牌音乐恰当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套曲”。有时“单曲”和“套曲”可以参用,起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作用,并且用得恰到好处。如《兄妹观灯》(又名《下四川》)“套曲”和“单曲”结合,自绐至终热情洋溢。

差异性特征

  由于口传心授,没有版本,在一代接一代的传授中必然形成了腔体和唱本的差异,因此,同是一个腔调、唱者不同、唱法有异;同是一个腔调、唱词不同、唱法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唱腔、同一段唱词、地域不同、唱法也不尽相同,随意性强。只要“求大同、存小异”是完全行得通的。正是这种允许差异性的存在,方便了百姓,丰富了创作,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帮腔”特征

  所谓“帮腔”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欢乐宏大的氛围,要求伴奏人员和主唱者一起合唱。这一特色在小曲音乐中更为独特,它有力地烘托了欢快、热烈的演唱氛围。委婉动听,抒情感人。

调式、调性

  通渭小曲属于我国民族七声徵调式。在七声徵调式清乐音乐体系中,主音“5”与属音、下属音之间分别构成了纯五,纯四度音程关系,加上“清角4”和“变宫7”的不稳定性,尖锐的倾向性,增强了I、VI、V级音的稳定效果,使曲调表现出明朗、愉快的调式色彩。极具民间特色。调性F。

通渭小曲-通渭小曲的价值

  通渭小曲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代表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

历史价值

  通渭小曲反映和包容了明清以后各个历史阶段中,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丰富内容,对于考察借鉴社会发展史、曲艺史和音乐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文化、艺术价值

  通渭小曲来源于民间,创作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它是通渭老百姓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地地道道的通渭民间传统文化,它的民族性与大众性特征,使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血脉相承,其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生活状态决定了它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社会价值

  通渭小曲是促进社会文明和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和谐通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素材之一。

实用性价值

  它最珍贵的价值在于最适合表现通渭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通渭小曲-通渭小曲的未来展望

  2005年,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中,根据省文化厅关于如何申报的具体要求,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农村调研,凭借多年对通渭小曲的钟爱与探索,就通渭小曲从基本信息,项目说明,项目论证,项目管理,保护计划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论证,并精心制作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甘肃通渭小曲》”文本,在省文化厅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证会上一举通过,并申报到文化部。
  目前,虽然还没有信息显示通渭小曲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但能够通过省级专家论证会,申报到文化部,仅此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它的价值所在,我作为项目书起草者和多年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中坚力量,一种成就感也油然而生,没有任何理由不为通渭小曲的未来与发展充满希望。
  也是2005年,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通渭小曲不正是这种传统文化生态,农村特色文化吗?由于其受众群体的大众性特征,不也决定了它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吗?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有理由相信,通渭小曲作为通渭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一定会提上议事日程,到底如何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发展,将是我们今后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